说说年老对孙权的影响
年龄恐怕是君主们最不愿意面对的问题了。年纪大了,就意味着衰弱、疾病和死亡。尤其是顽固、烦躁等精神上的毛病,对君主们会有一定影响。年老会引起的一个毛病就是顽固,本性的顽固会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增强,长时间的的放任更是可以大大的增加顽固的程度。年老之后,便顽固得愈加厉害。
顽固的人大多很自信,孙权就是这种顽固又自信的人。武力不是很高却又喜欢打仗打猎这种事,并且非常喜欢亲自去做,大臣们谏止也没有用。不要说这样,即使是当年合肥之役中差点被人干掉也仍然执着的坚持着自己的爱好。所以说孙权的本性就很顽固。“权以公孙渊称籓,遣张弥、许晏至辽东拜渊为燕王,昭谏曰:“渊背魏惧讨,远来求援,非本志也。若渊改图,欲自明於魏,两使不反,不亦取笑於天下乎?”权与相反覆,昭意弥切。权不能堪,案刀而怒曰:“吴国士人入宫则拜孤,出宫则拜君,孤之敬君,亦为至矣,而数於众中折孤,孤尝恐失计。”昭熟视权曰:“臣虽知言不用,每竭愚忠者,诚以太后临崩,呼老臣於床下,遗诏顾命之言故在耳。”因涕泣横流。权掷刀致地,与昭对泣。然卒遣弥、晏往。”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老了不但不会移,而且更难移。孙权这时候已经五十二岁,本性的顽固和年龄的增大使他的顽固程度基本已经到了只要认准一件事任何人也无法改变的程度。张昭却还是把孙权当成年轻人一样不给面子,积压的情绪便爆发了出来,自然是不可能妥协的。就是“举朝大臣,自丞相雍已下皆谏”而且还让了一步也没有用,何况张昭一人。不过令人汗颜的是,像刚才这种场面,俩人都哭成这副德行。看书的都被感动涕泪横流,心想张昭这回一定成功了。翻到后面一看,孙权这家伙还没改变主意,真是……下面要说的就是和霸争权事件(暂且就这么叫吧,虽然孙和有点冤枉),描述这件事的文字太多,也太杂,就不引了。
人上了年纪,总是容易烦躁不安,容易激动。若是仍然事务繁忙,则更易烦躁,更易激动。如果再有什么不顺心之事,那么恐怕就要达到爆发的临界点了。孙权属于那种老了之后精神方面向坏处发展的人。这时候的孙权已经六十九岁,毫无疑问是个老头子了。没两年就入土了。腿脚不行,做不了什么运动。再加上还有许多政务要处理,心中自然烦躁不安,非常不爽,临近崩溃。孙霸这家伙看出来了孙权大限将至,若是不加紧攻势,孙和就以太子之位就当皇帝了。等到孙权死了再争这回孙权真的爆发了,杀了孙霸和他的党羽。而且借机把受到功高震主陆逊所拥戴、引起孙权怀疑的孙和索性也给免了。某些不懂事的人还搞什么“泥头自缚”,虽然忠心可嘉,不过只会引起烦躁中孙权的反感。最后只好立小朋友孙亮为嗣,吴国开始衰落。可惜了,若是傻傻的孙霸机灵点,没准能逃过这一劫,甚至可以避免吴国的衰落。傻就傻在太自信了,还不关心老人。老去的最后结果便是死亡,死掉之后一切功名尘归尘土归土。
君主帝王们能留下的也就是史书上那几个字,还不能保证都是好话。现在想想做个君主皇帝什么的有什么好,生活拘束不说,老了还容易犯糊涂办错事,就是死了也不省心。下一任的位子呢?若是自己儿子坐倒也好说,就怕是个异姓的。敢情这么些年给他打的江山。
- 朱元璋问沈万三,桌上的猪蹄是什么名?沈万三靠“3字”保住性命 [图]
- 班超如何凭一己之力,再通西域?班超对汉朝的贡献比霍去病还大? [图]
- 刘备死前提拔一员猛将,后来不但为关羽报了仇,还为诸葛亮出了气 [图]
- 清朝名臣刘墉,配得上“好官”之称?其实他的行为比和珅更可恨 [图]
- 汉武帝送的数十车好肉,霍去病宁愿放臭都不吃,却让7万胡人丧命 [图]
- 若刘备打下汉中之后,立马让诸葛亮和马超回援,荆州还会不会丢? [图]
- 关羽被杀后,诸葛亮冷冷地说了11个字,刘备听后立马赐死义子刘封 [图]
- 清朝第一贪官,被抄家时却家徒四壁,皇帝:拿锤子把柱子凿开 [图]
- 曹雪芹家是怎么得罪雍正的,居然落得到抄家的地步? [图]
- 历经4位皇帝而不倒的李泌,有何厉害之处?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