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
    今天日期 2024-04-24 星期3
    按键CtrL+D收藏本站 便于下次浏览!
loading
立即发布信息
·全国 [切换]
    娱163网 > 今日资讯 > 城市 > 记忆之城 >  山城记忆:那些年重庆消失的那些老地名

    山城记忆:那些年重庆消失的那些老地名

    发布:2020-09-11 11:03:59   |   2199阅读   |   作者:wangyu   |   【】【】【网站投稿

    老地名是一种地理信息标志,也是一种历史人文回忆。那些被老街旧巷承载的老地名,随着历史的云烟,一同成了历史的一部分。在这些古老的地名下,埋藏了数不尽的逸闻趣事,包蕴着漫长悠远的古老传说。

    本文由新华网重庆频道策划推出,渝网致力于为用户提供有价值的历史文化信息保存,转载保存仅供浏览使用!

    【霸气篇】九龙坡有九条龙?

    “霸气”九龙坡

    九龙坡原来就是传说中的九龙滩,是早在明代时期就有的地名,抗战时先后建成九龙铺码头、九龙铺机场和九龙铺镇。1955年由重庆市第四区更名为九龙坡区。

    那九龙滩又是从何而来?据网上资料,很多的古诗词是这么记载的。明朝朱嘉征《九龙滩》诗云:“渝城日日雨,云乱无定所……放舟清江曲,滩声阚如虎。牵笮溯九龙,石立纷然怒。”诗中有“九龙”和“九龙滩”。乾隆《巴县志·建置之度外山川》:“王坪山:智里一甲,城西南十一里。坪下岩高十余丈,镌有佛像,又镌有‘九龙滩古 ’五大字。滩在江心,有九龙古翘首若龙”。《募修九龙寺引》:“郡之南二十里,有地名:‘九龙滩’。水石激,素称险隘,舟楫往来必经之道也。岸上旧有九龙寺,传云肇自宋时。”嘉庆《四川通志》卷11《舆地·山川》称“九龙滩在县东”。

    鹅公岩对面,今南岸区内有地名“九龙寺”。1987年文物普查,于九龙乡杨坪村长江上发现“九龙滩”石刻,所以证实诗词所说便是如今的九龙坡啦。

    “小陪都”北碚

    初到北碚的人,都会吃惊于它霸气的街名,这个偏僻的西南小城,很多街道是以大城市的名字来命名的,诸如:辽宁路、吉林巷、黑龙江巷、广州路、南京路、天津路、上海路、北京路、太原路、卢沟桥等等。

    抗战时期北碚十分热闹,被称为“小陪都”。“当时的北碚区长是卢子英(卢作孚之弟),当时每失陷一个城市,就改一个街名,为了铭记国耻。”:东三省失陷后,原来清合路改为辽宁路,西山路改为吉林路,歇马路改为黑龙江路,白云路改为热河路,学园路改为大连路。七七事变后,东山路改名为卢沟桥路。不久北平沦陷,又将文华路改成北平路,日寇占领了天津,便改人和路为天津路,上海失守,改金佛路为上海路,南京撤退即改均合路为南京路,和睦路改为广州路……

    “皇帝御赐”天官府

    沿南纪门上去有一个叫天官府的地方,这里就是重庆城内唯一得到皇帝御赐的地方,是明宣宗赐给吏部尚书蹇义的天官府,这里一直是重庆的街名。天官府地势高峻,俯瞰长江,颇有气势,后面是五福宫、打枪坝,左边是火药局一带,放牛巷与其平行。

    【数字篇】我在1.5路等你!

    渝北区有个奇怪的数字地名叫1.5路,其实重庆大到行政区,小到街头巷尾,带数字的地名还真不少。

    “七星岗”(原来它是“缸”不是“岗”)

    “七星岗不是岗,是七星缸的变写。”,原来重庆城火灾为患,但过去城里没有自来水,到处都有消防用水的石缸,也叫熄火池,一般都是长方形,上面还会刻有“有备无患”,而七星缸是消防用水的石缸,摆成的北斗七星的形状。岗是山脊,七星岗那里没有山脊,只有七口石缸摆在那里。在通远门旁边修七星缸,用意还在于用代表水的北斗七星来镇住代表火的南纪门,有五行的道理。七星缸何时修建,无从考证,上世纪20年代,重庆筹备设市,开辟新市区,修建马路,拆除城墙,七星缸也被拆了,但那段马路就命名为七星岗街。

    “中山一路”(原来叫中一路,为纪念孙中山改名)

    东起民生路与金汤街相交之处,止于上清寺曾家岩,中山1—4路,原分段名七星岗、黄家垭口、观音岩、上罗家湾、两路口、孟园、养花溪、三益村、美专校街、上清寺等,1931年建成后,以中区干路之意分段命名中一、二、三、四路。一直到1937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将民生路西端起至观音岩改成中山一路,观音岩至两路口为中山二路,两路口至上清寺为中山三路,上清寺至上曾家岩为中山四路,统称为中山路。

    “五四路”“八一路”(都跟抗日战争有关系)

    而现在的五四路,曾经的名字是简家桥,1939年“五三”“五四”日机大轰炸时曾被夷为废墟。1940年,重建后合并命名为五四路,警示后人永不忘记日寇发动战争给重庆人民带来的灾难。八一路和五四路的来源相仿,1937年前这里分段为白龙池、雷祖庙、大阳沟、米花街、中营街,1939年被日机轰炸,重建后合并,1968年,因为有解放军剧院和重庆兵站,更名为八一路。

    “十八梯”(不是18步梯坎,而是18层)

    说起十八梯,这里原来兴盛一时,非常有市井气息。清朝时修筑了沟通上、下半城的石梯小路,北段的尾部有石梯200多级,共18层台阶,十八梯因而得名。到民国时期,这里多单层穿斗,木结构带屋檐的瓦房,街道狭窄,照明不足,多为本地和从云南、贵州等省份打工者杂居。“十八梯有三多,撑花、茶馆、农夫哥”,茶馆是兼旅馆,撑花就是卖雨伞的。 》》【详细】

    【地势篇】寻找那些“坡、坪、岩、坝”

    重庆是山城,有山就有岩。因此,重庆有了曾家岩、马家岩、观音岩、高滩岩、鹅公岩、金斗岩、华岩、红岩;重庆人一出世,就注定要爬坡上坎。坡是山与坪、坝间的过渡段。因此,重庆有了九龙坡、松林坡、石板坡、矿山坡、王家坡;没有山,就没有坝。在重庆这个丘陵低山区里,坝就是平地。因此,重庆有了德感坝、夏坝、冬笋坝、珊瑚坝、广阳坝;有了南,自然也有坪。坪虽然也缓平如坝,但不受江河溪流影响,而是周边被河谷切割,边坡呈阶梯状,顶面起伏和缓的高地。因此,重庆有了大坪、杨家坪、陈家坪、黄桷坪、南坪、马王坪等。

    石板坡 “坡”在何处:位于石黄隧道一带的斜坡。由于遍坡是岩石,人们长期在此开采条石和石板,因而得名。1936年后,居民逐渐增多,形成街道,取名石板坡正街;1968年文革中改名为灯塔街;1972年恢复原名。

    大坪 “坪”在何处:位于今天长江二路附近的一块平地,和渝州路与肖家湾接壤,南接谢家湾,西接石桥铺。旧时驿道从老城出来,绕着佛图关到大坪。70年前,家住二郎的黄天齐每天前往老城读书,必经这条驿道。驿道上驮马、挑夫、滑竿、邮差、客商、路人,川流不息。古驿道是当时连接成渝两地唯一陆上官道。

    李子坝 “坝”在何处:位于背靠佛图关,面朝嘉陵江的一块半坡上。旧时有一片茂密李子林,故名。1937年,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后命名精忠路。刘湘公馆、大公报旧址都位于此,白崇禧、何应钦等国民党高官在此曾有住处,民国时期的美领馆也坐落于此;1972年恢复原名李子坝正街;2007年,在李子坝一居民楼内挖出地下金库,为此地重添神秘面纱。

    华岩 “岩”在何处:九龙坡西南郊的一处山岩。华岩又名花岩,古时因山岩有洞有泉,下雨时涧泉从洞顶飞溅而下,状如散花得名。1587年,明朝乡绅杨益与僧人无权建花岩寺于此,即今日之华岩寺。1937年,华岩寺更名为重庆华岩佛学院。抗战时期,四川省银行、最高法院、经济部及资源委员会先后迁入华岩寺办公。文革时期,文物被毁。1981年重建。 

    【区县篇】超过一半名称均与水有关系

    垫江、涪陵、酉阳等地得名均与江水有关。今天重庆市辖的区县,也有超过一半的区县其名称均与水有关系。璧山、武隆、梁平、巫山、秀山等区县得名均与山有关……

    涪陵—涪水两畔多王陵。乌江自涪陵汇入长江,因古时乌江又称涪水,古巴国帝王陵墓多葬于此,故称涪陵。

    綦江—夜郎溪水如苍帛。因境内有源于贵州的綦江而得名。綦江古称夜郎溪,江水色如苍帛,故名綦江(因“綦”字有苍青色的含义)。

    铜梁—铜色石梁作名。唐代以县城东的铜梁山命名为铜梁县。传说铜梁山其右梁横亘,形如五屏,每当阳光照射,石梁呈古铜色,故名铜梁。

    垫江—褺江一误成垫江。秦至南朝刘宋时,垫江县治在今合川合阳,恰为嘉陵江、渠江、涪江汇合之地,水如衣之重复,故曰褺江,《汉书》将“褺”写成“垫”,后世就沿袭为垫江了。

    奉节—“临大节而不可夺”。唐贞观时改为奉节县并沿袭至今。当时为旌表三国蜀丞相诸葛亮,奉昭烈帝刘备托孤寄命,“临大节而不可夺”,故改名县为奉节。

    巫山—巫咸之山称巫山。传说中上古时帝尧的医师巫咸死后被封在这里,因此山称巫山,县以山为名遂称巫山县。

    彭水—“彭彭”水声作县名。《彭水县志》记载,彭为鼓声,当时流经境内之乌江峡水澎湃发出“彭彭”似鼓之声,故名彭水县。 》》【详细】

    【遗憾篇】那些消失的老地名

    据重庆市民政局统计,重庆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这也体现在地名上,主城30年来新增4000多个新地名,同时,有大约500多个老地名消失。

    “依仁巷”:据老重庆人说,它本位于解放碑大都会所在的位置,但现在早已找不到那条巷子。这条巷子曾经是重庆马路摊贩的摇篮、个体工商户的“边区”。在重庆,没有任何一条巷子,会经历如此繁华;在重庆,也没有任何一条巷子,会消失得如此彻底。从光华绝代,到开启另一个光华绝代。这条巷子记录的,是一个古老城市的涅槃新生史。

    “川道拐”:现在的雷家坡立交桥所在的位置。当时成群结队的黄牛、水牛在朝天门下船后,就被赶往川道拐的棚户区。

    “木货街”:现得意世界所在的位置,原来是老重庆木器、竹器的集散地,因此得名。满街都是卖木桶、搓衣板、甑子、筷子、扁担、绷子床的摊点铺面。

    “筷子街”:早年从大梁子(现新华路)往长安寺(现25中)方向,在长安寺对面有片岩坡,长年山水不断,因而被称为“滴水岩”,滴水岩下面有个“西湖池”,旁边有条小街叫筷子街。以创作小说《一双绣花鞋》闻名的老作家况浩文从小就住在筷子街。他说,“据说西湖池有点神,用筷子往池里丢进去,筷子会沉入池底,水能浮木是古之常情,惟独西湖池就不,所以旁边的小街就被取名筷子街。”

    (以上信息均根据媒体公开资料整理,新华频道责编邓婷)

    老地名是地方历史积淀形成的活化石,包含着许多动人的故事或史实,折射着历史的文化印痕和鲜明的时代特征。老地名是一把打开人们记忆的“钥匙”,每当开启,曾经的生活片段便会翻腾涌现。城市改造不可避免地会带来新老地名的交替,但是城市地名的交替不能完全“失忆”。一些好的老地名应该被延续下来,再次回到市民的生活中,成为城市记忆的延续。

    本文网址:https://www.yu163.com/chongqing/chongqing_memory/2020-09-11/52.html
    声明:本文中内容图片实属用户及第三方见解自主公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若您发觉非法信息或侵权行为,可联系本站管理员。我们将在收到您的信息通知后24小时内删除它。
    娱163网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