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
    今天日期 2024-04-23 星期2
    按键CtrL+D收藏本站 便于下次浏览!
loading
立即发布信息
·全国 [切换]
    娱163网 > 今日资讯 > 城市 > 巴渝文化 >  传承重庆非遗不负时光的艺术之美

    传承重庆非遗不负时光的艺术之美

    发布:2020-09-15 23:22:42   |   707阅读   |   作者:wangyu   |   【】【】【网站投稿

    图左:传承人精心雕刻大足石雕《丰收罗汉》。瞿波 摄
    图右:用传统技艺扎出来的铜梁龙造型夸张,神采丰腴。郭洪 摄

     

    璧山微刻,在毫厘中展现中华传统文化。连宏宇 曾清龙 摄

     

    城口木胎漆器——晕金储物罐。 重庆市山神漆器工艺有限公司供图

    金丝上刻的《琵琶行》、赢得世界认可的龙灯彩扎、沉淀千年的极致雕刻技艺、中国古老漆文化的“活化石”……3000年巴渝文化,兼收并蓄,沉精去疴,汇聚形成独特的历史文脉,并蕴含在重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中。

    近日,我市完成第五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的申报工作,从500多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中遴选出30个具有丰富内涵和杰出历史、文化、科学价值的项目,向国家级非遗发起冲击。

    这些推荐的非遗项目,作为一种活态的文化现象,是现存的、固化的巴渝文化坐标,涉及八大类别,涵盖传统音乐、传统戏剧、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等,无不展现了地域文化的代表性和多样性。

    其中,璧山微刻、铜梁龙灯彩扎、大足石雕、城口木胎漆器制作技艺等传统美术类项目,更彰显了巴渝儿女的美学视角。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状况如何?面对这些重庆瑰宝,如何不负它们的时光艺术之美?重庆日报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

    璧山微刻

    小中见大,一雕一世界

    一块20多厘米长的猛玛牙片、两张镶嵌小叶檀形成的臂搁上,竟雕刻了甲骨文、金文、楷、行、篆、隶、草等各种中国字体的汉字7000余个,反映了中国书法的演变史……11月17日,在渝北新光天地,“2019重庆时光城市创意秀——璧山日”活动中,一件被誉为“一花一天堂,一雕一世界”的微刻作品,成为全场“明星”,观者无不啧啧称奇。

    微刻是中国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集书画、雕刻等高难度综合艺术于一体,历史源远流长。在3000多年前的商朝,就有人能在甲骨上刻下微小文字,这些文字需要用5倍放大镜才能识别。东汉时期,璧山境内就已流行雕刻精美的画像石棺,作为当时的墓葬方式。

    璧山微刻,古称“鬼工技”,有文字记载的源头可追溯至清代璧山来凤驿人王倬。王倬一生尤爱书画,擅长书法治印,其作品技法精湛,为人称好。他在清道光八年中举人,十二年中进士,入翰林院为庶吉士,1862年回璧山执掌重璧书院。

    王倬门下弟子众多。其中,弟子陈定波毕生以传承其师书法、治印为业,书法端庄、治印精湛,画工奇绝,后有弟子王继坊等人继续传承。王继坊以花鸟画而闻名,时人多不知其治印技艺高超,尤以精微刻工见长。因王继坊无子继业,访得来凤喜爱书画的体育教师潘启慧,登门结交,并传授书法、雕刻、治印等技艺于潘启慧。

    “璧山微刻工艺以诗词文章、国内外名画以及地方特色文化为主要内容,选材讲究庄重、典雅、名贵。主要材料有金、银、玉、陶瓷、牙骨、石等。产品制作难度高,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走进市级非遗项目传承人、现年70岁的潘启慧的工作室,随处可见笔墨纸砚、刻章、瓷瓶、奇石和各种精致的小玩意儿,看上去与一般喜好收藏的艺术家工作室并无二致。但仔细观赏就会发现,在各种小摆设上都密密麻麻地刻着肉眼几乎分辨不出的文字。

    “内练真功,外塑形象,以意念、情操、美德为底蕴,集中国书画传统的线条和墨韵,小中见大、微中见艺是璧山微刻的精髓。”潘启慧称,璧山微刻作品讲究在毫厘之中最大程度地展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

    潘启慧从1973年开始潜心研习微刻技法,早年作品画面简洁明朗、雕刻技法大胆,代表作有《马》《八仙过海》等。后经数十年探索,其微雕、微刻作品技法更加娴熟高超,画面恢弘浩大,代表作《清明上河图》就是在一块长5.29厘米、宽0.24厘米的动物骨头上仿刻了《清明上河图》全图,获得上海大世界吉尼斯之最,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永久收藏;又因微刻100幅中国历代名家书画,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国际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他还以在3.5厘米长的4根细如发丝的金丝琴弦上微刻630字的《琵琶行》,获得第14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博览会“百花杯”金奖。

    如今,虽有诸多荣誉加身,但潘启慧在得知璧山微刻已入选冲击国家级非遗时,仍显激动:“这是对我们莫大的肯定和支持,我一定会和广大微刻爱好者一道,把这门技艺发扬光大,直至拿不动雕刀为止。”

    铜梁龙灯彩扎

    始于隋唐,传承千年匠心

    每逢辞旧迎新之时,铜梁城区周氏龙灯厂便会一片繁忙,全国各地的订单雪花般飞来,工人们一双巧手在数条竹篾间熟练地翻飞,编龙骨、裱龙身、勾龙筋(线),一丝不苟。

    “铜梁龙灯彩扎入围冲击国家级非遗,真是实至名归,希望能够一举夺魁。”该项目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周合平称。

    龙舞原乡,大美铜梁,与龙结缘已达千年。

    隋朝开皇八年,安居建县,最早人们在田间玩稻草龙,欢庆丰收。宋朝商业兴旺,龙灯进入城市。明清时,由于商会、行帮的参与,龙灯品种日渐丰富。

    上世纪80年代以来,铜梁龙走向鼎盛:四度腾舞天安门广场祝福祖国,还扬名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成为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一张名片,在海内外大放异彩。

    “舞是技,龙是魂。”周合平称,铜梁龙舞能得到世人的赞美,不仅在于精湛的舞动方法,还得益于扎出的龙有灵性。

    在铜梁的扎龙艺人中,公认的有蒋玉霖、周均安、傅全泰三大名师。旧时遵循扎龙规则,“要把龙扎得哭,古训中有:哭龙、慑虎、笑狮子。”但这三位老手艺人,对扎龙造型进行改良,用扎狮子的方法将龙扎出“笑脸”,让龙笑口常开,面阔嘴短,既威严又和蔼,甚至还会有一点萌,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这样的造型,也让铜梁龙赢得了全世界的认可。

    周合平的技艺传承于他的爷爷周均安。周合平说,如今,铜梁龙已发展出大蠕龙、火龙、稻草龙、笋壳龙、黄荆龙、板凳龙、正龙、小彩龙、竹梆龙、荷花龙等十多个品种,既有商周文化的狞厉之美、秦汉时代的浪漫气势,又有唐宋的雍容和谐、明清的精美雕琢。

    在龙的体形上,它们造型夸张,神采丰腴、气势磅礴;美工上,集国画、素描、剪纸、刺绣等技巧为一体,并参考戏剧脸谱的描绘手法,彩笔走脊、描箸,着重突出龙的气质;操作中,引入机械原理,研制出手摇、发条、电动等各种方式,使龙腾跃翻卷更加灵动潇洒,活灵活现。

    据介绍,为深入挖掘文脉,把文化变为资源,推动铜梁龙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目前铜梁镇镇建起舞龙队、村村争创扎龙村,年年都有龙灯会、周周上演火龙秀,龙文化产业链年产值已超过10亿元,实现了“办好一个节会、传承一批技艺、壮大一项产业、富裕一方百姓”的目标。

    大足石雕

    沉淀历史,极致的雕刻之美

    11月1日,大足石刻文创园项目开工,一期建设面积约2平方公里。目前,该文创园正式落户的项目有12个、签约资金超60亿元,标志着大足石刻文创园进入全面建设阶段。

    该园的突出亮点之一是“建设西部最大的雕刻产业园”,不仅引入了一批雕刻企业、文旅文创企业,还吸引了20多位省(市)级及以上工艺美术大师,建设大师工作室及文创企业,同时与四川美术学院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落户川美雕刻产业研究院、雕塑中心等项目。

    “在不久的将来,该产业园不仅将成为大足文旅产业发展的新动力,更将成为大足石雕市级非遗项目传承发展的示范基地。”大足区文化旅游委相关负责人称。

    大足石雕与闻名的大足石刻相伴而生,是大足区石雕匠师继承发扬中国古石窟艺术的传统美术技艺。

    从唐永徽年间起,大足境内便出现了石雕造像。此后,大量来自天南地北的石雕匠人汇集大足,其中历代留名者便多达50余人。他们造就了数以万计的高品质石雕作品,其石雕技艺相互融合,世代承袭。

    现代大足石雕作品纵承中国古代石窟艺术精华,横聚全国石雕技术优长。制作由单个写实圆雕向大型创意群雕发展,用材由砂石、青石向高档玉石发展。作品题材极为丰富,除传统大足石刻外,还兼及砚台、茶盘、摆件、大型浮雕、环境雕塑等。

    其技法综合运用了平雕、浮雕、圆雕、镂空雕、阴刻等多种技艺,承唐宋“增一分则长,减一分则短”的审美要求,写实与夸张互补,传神写心。

    “而今,在大足活跃的石雕工匠多达数百人,经不断传承发展、百花齐放、推陈出新,作品现已成为珍贵收藏品、高档馈赠品、旅游纪念品等,热销全国和世界数十个国家和地区。大足还承办了首届中国重庆市石雕技能大赛,以赛促学、以赛促训、以赛促建,涌现出一大批杰出新人。大足石雕已多次走出国门,向世界献技。”该负责人表示,此次大足石雕全力朝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标发起冲刺,他们充满期待。

    城口木胎漆器制作技艺

    博采众长,古老漆文化的“活化石”

    景德镇的陶瓷、苏州的刺绣……说起中国的工艺美术品,这些名头响当当。不过,在重庆城口县,也有一件足以令世界惊叹的工艺臻品——城口山神漆器。

    不久前,“渝鲁共建山神漆器技艺非遗扶贫培训班”在城口开班,对该县50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学员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培训。

    培训采取“一对一”的教授方式,帮助学员快速提升漆器制作技艺水平,并通过“公司+贫困群众+漆器技艺”的运营模式,连接市场,实现“精准扶贫、非遗传承”双促进。

    “本次城口木胎漆器制作技艺入围冲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同样充满了期待。”城口县文化旅游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著录布如云,何人丹漆器。玄风白马谈,紫气青牛志。”这是明代诗人于嘉描写漆器的诗句,它尽显漆器的古老与神秘,又包含了中国古老文化的变迁史。

    所谓漆器,就是用生漆涂在各种器物的表面上所制成的日常器具及工艺品、美术品。中国的漆器、漆艺历史悠久,从新石器时代起,中国人就认识了漆的性能并用以制器。历经商周直至明清,中国的漆器工艺不断发展。

    城口漆器历史上又称巴国漆器。从已发掘的修齐旦坪遗址看,距今已有3000年左右的历史。城口之所以“漆之深邃,器之幽谧”,得益于大巴山漆树资源丰富,气温湿度适宜,以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催生了优质漆器的诞生。

    以木为本,以漆为魂。城口木胎漆器制作技艺,可谓是积淀千年的漆器制作技术,要经过十几道工序才能制作完成。以其中的做胎体为例,一个完整的胎体要经过做胎体大型(按设计图制作漆器木胎)、磨毛刺、上底漆和裱布、坯灰、干砂、水磨、上底漆7道工序,才算制作完成了木胎坯体;而髹饰,就是用漆漆物,即谓“髹”(据《髹饰录》记载,漆艺有471种技法),常见技法有描金、填漆、螺钿、金银平脱、堆漆、变涂、雕漆、犀皮等。

    如今,随着科技的发展,城口木胎漆器的制作技艺在继承传统民间漆艺的基础上,也博采众长,将日本漆器图案工艺、成都彩绘技艺、福州漆器脱胎技术、扬州漆器螺钿镶嵌工艺等相结合,经脱脂、造型、抛光后再经过擦、喷、雕、嵌、磨、勾、绘等不同的工艺加工而成,不仅使漆器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审美,且漆膜柔韧性极好,不会出现裂口现象,漆色永不褪色且光泽度高。

    目前,城口漆器已先后获得中国工艺美术“百花杯”金奖、全国“漆花杯”金奖、国家最佳旅游必购商品奖等多项荣誉,并获得多项国家专利。

    该负责人表示:“弘扬民族文化,传承古老漆艺,如果城口木胎漆器制作技艺本次冲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将进一步增强城口漆艺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重庆申报第五批国家级非遗30个项目名单

    1重庆火锅饮食习俗

    2重庆小面习俗

    3川菜

    4谐剧

    5奉节木雕

    6垫江角雕

    7挑花(巫溪嫁花)

    8璧山微刻

    9城口木胎漆器制作技艺

    10开州民歌

    11南川酱油传统酿造技艺

    12重庆桃片制作技艺(合川桃片、“瑞兰斋”桃片糕制作技艺)

    13江津烧酒酿造技艺

    14梦密内炼导引法

    15渝州传统膏药制作技艺(伍舒芳传统膏药制作技艺、渝州麒麟传统膏药制作技艺)

    16渝州民间特色中医药疗法(涪州郭氏伤科疗法、德济堂李氏中医正骨术、武医合璧、九禽形意推拿功法)

    17秀山苗族羊马节

    18大足石雕

    19酉阳土家面具阳戏

    20渝东南苗绣

    21赵氏雷火灸

    22燕青门正骨疗法

    23武陵山土家族传统制陶技艺

    24綦江民歌

    25京剧(厉家班)

    26蹬技

    27铜梁龙灯彩扎

    28缠丝拳

    29武陵山薅草习俗

    30梁平接龙习俗

    本文网址:https://www.yu163.com/chongqing/chongqing_culture/2020-09-15/75.html
    声明:本文中内容图片实属用户及第三方见解自主公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若您发觉非法信息或侵权行为,可联系本站管理员。我们将在收到您的信息通知后24小时内删除它。
    娱163网客服微信